bet28365游戏
首页  >  2015专题集  >  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最美卫计人

激扬青春 担当尽责 创新发展领航向

2015-09-16 18:16 来源: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点击数:( )

  近年来,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青年搭建起干事创业、施展才能的平台,通过点、面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涌现了一批专业精、技术强、服务优的医疗骨干。正是凭着他们的新锐技术和创新意识,开拓出首府医疗机构新的发展道路,充分展示出青年医疗人才创新、创业的深厚潜力。

  有一个青年医护团队,他们——

  发挥青年主导作用 共创优质服务团队

  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有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全科35岁以下的青年31人,占科室总人数的62 %,他们注重发挥青年医务人员的主导作用,在服务理念上与时俱进、在人文关怀中不拘一格,他们就是普外科医护团队。

  普外科分为胃肠外科、肝胆腺体外科两个病区,青年文明号集体创建于1997年,1999年荣获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07年摘取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18年来,科室成员都把自己的荣誉与“青年文明号”的创建联系在一起,围绕“以服务赢口碑,以技术创品牌,向管理要效益”的宗旨,不断提高科室技术含金量,提升服务人性化,谱写出普外人对医疗事业的执着:科室先后经历了五任号长、四位主任,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宁市卫生系统以及医院先进集体。

  以点滴细节展关爱

  在4月22日刚刚结束的南宁市优质护理服务大赛中,普外科青年文明号现任号长、医院胃肠外科病区副护士长刘彦君凭借娴熟高超的护理技术获得了个人一等奖,她所在的团队也荣获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刘彦君说,技术是科室持续发展的保证,但除了过硬的技术,还要辅以良性的服务机制,才能不断推进科室青年文明号持续深入发展。为此,她组织青年医护人员集思广益,把机械干活的功能制度转换成了一对一、灵活多变的责任承包制,于是一项项以细节突出人文关怀的举措应运而生:大到科室开设的护士长晨间问候制、病人送别制、24小时电话咨询制、出院病人电话随访制、护患联谊会等,小至哪怕是雨天时的一把雨伞、一副轮椅,普外人都尽最大的可能给患者提供更细致、贴心的帮助,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医患之间的温暖。结合当前网络媒体的盛行,年轻的医务人员还在科室建立了健康教育网络群,由副高级别以上的医护人员及时解答患友们遇到的问题;科室还率先开展了医护共同查房制度,这让护士能够及时了解患者最新病情,提供最贴切、贴心的服务。

  在采访当天,记者有幸参观了肝胆腺体外科温馨的乳腺病房。一入病房,清新翠绿的盆栽架、个性俏皮的留言墙和人性化的乳腺术后锻炼墙,令人耳目一新,一股家的气息迎面扑来。记者随意拾起一张乳腺癌二期病人出院时写下的留言卡:“今天是我最后一次化疗的最后一天,明天,我就要离开病房了,内心是激动的也是不舍的,这里的年轻医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他们的青春朝气给我了信心和勇气,让我觉得癌症一点也不可怕!”阮婕副护士长告诉记者,这名病人在住院期间与科室人员成为了朋友,在我们帮助下,她树立起了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疾病。

  电视架下文艺范儿的盆栽架更是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因为这里的患者住院周期较长,为了增添她们的住院乐趣、美化病房环境、增进病友的交流,我们科室积极响应‘花样南宁’建设的号召,让每个患者认养一至两盆乔木,等她们病情好转出院的时候,可以转交给下一个病友,让好运传递,也可以带回家留作纪念。你看,在她们每天精心的护理下,这些盆栽长势多好!”阮婕笑呵呵的说道。从细微处关心病人,与病人建立起“交流与沟通”、“信任与友谊”的新型医患关系收获到了患者诚意的赞扬和肯定。

  以专业服务赢口碑

  普外科专科特点是急、危重症病人多,病床使用率高,工作繁琐,但科室医护人员说既然病人来了医院就是把信任给我们,我们就更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与关爱。

  在胃肠外科病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造口人,就是人体正常的排泄通道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被切除,改为“肠道排泄”的人群。由于造口所散发出的恶臭和腐烂,让这些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面对这样的病人,护士长刘彦君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努力学习对“造口”的护理,还主动钻研心理学,学习怎样疏导“造口人”的心理障碍。曾经有一位直肠癌造瘘术后的病人,很排斥丑陋的造口,每天做护理时,她都把头扭向一边。面对身体护理和心理疏导的双重难题,刘彦君耐心、真诚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每天不顾造口排泄物恶臭、刺鼻的气味,总是一边细心、轻柔的为患者护理造口,一边疏导病人的心理障碍。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患者性格渐渐开朗,也逐渐接受“造口人”的现实,并学会了自己清洗造口皮肤、更换造口袋,家属更是感激不尽。

  记者采访中,肝胆腺体外科新引进的青年人才梁至洁向记者讲起了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事:“一年前,吴阿姨被区内三家医院诊断为乳腺癌四期,宣告存活期只有一至两个月。后来,家人带她来到我们科,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后,当时科里很多年轻的医生都觉得这位阿姨没救了。但是,黄海主任义无反顾的带着我们进行病例讨论、制定个体化方案,带着我们每天给病人物理治疗、换药等。”如今一年过去了,吴阿姨无痛苦的生活着,一度病情还降到了三期。梁至洁说,正是黄主任的敬业和坚持,让他们这些年轻的医者受到了深深的激励:面对生命,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存活的可能;面对病情,永远都在不懈努力,不断争取的路上。

  以团队建设促发展

  科室发展有赖于人才,如何把青年医务工作者培养成为技术骨干,让普外科团队形成梯队合理、各有专长的队伍,确保技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推进普外事业发展,成为科里管理者最为重视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科里形成了老专家毫无保留教授医术医德的优良传统。通过定期举办专科学术会议、定期给青年医务者培训、选送青年医生到国内外顶尖的医院进修等途径,让年轻医务人员及时掌握了科室技术。“为了让我们早上手,科室投资引进了腹腔镜模拟训练箱,主任手把手的教导,只有训练有素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胃肠外科青年医生卢海超告诉记者。胃肠外科的副主任、正在非洲支援的杨洪范,去年开始了他的第3季援非行动,他之前是科室的主任,为了给年轻人机会,他主动让贤。而现任主任刘锦新也是医院临床科室中最年轻的正职主任,主持了4项科研项目,被评为南宁市第五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在这种“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中,如今“苦练基本功,勇创新技术”已在整个普外科蔚然成风。科内已形成博士、硕士高学历,初、中、高级职称科学化的梯队,新的青年人才正在迅速成长:第二任号长廖雪梅被评为南宁市“护士技术能手”、“南宁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南宁市“三八红旗手”、“南宁市第四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南宁市“五一劳动奖章” 等荣誉称号;第三任号长赖青获南宁市护理技能操作大赛二等奖、“南宁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

  通过“青年文明号”工作的开展,科室已逐步将科学化管理理念带入日常工作中,形成良性循环。延续“青年文明号”科室的品牌效应、大力推进“青年文明号”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已然成为普外科“青年文明号”更高的目标,科室全体成员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进。

  有一个青年医者,他——

  勇攀影像高峰 散播医者仁爱

  今年4月28日下午,2015年南宁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上,组委会给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1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颁发了第四届南宁市青年科技奖,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丁可博士凭借超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荣膺此奖。

  攻坚克难 他是广西影像学界的闪耀新星

  眼前的丁可,笑容可掬,笑起来眼睛弯成一条线,亲切中却不失严谨。由于出生在东兰革命老区,从小就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与期盼,他循着童年的从医梦一路努力,2000年,从广西医科大学本科毕业,200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2011年作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工作仅14年的他就提前晋升主任医师职称。

  提到丁可博士,就不得不说起他享誉广西影像学界的科研学术水平: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南宁市重大科研课题1项,参编专著2部,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论文在内的科研论文30余篇,实现了广西市级医院放射科在SCI论文上零的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全部转入日常医学诊断工作,有效促进了功能影像学研究等一批先进诊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成绩突出,丁可当选为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广西放射学会腹部学组副组长,先后荣获“中华放射学会腹部影像学优秀青年学者奖”、“南宁市第七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第九届“南宁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奖励,充分展示出广西放射学界青年学者攀登影像科研山峰的执着与决心。

  医术精湛 他是冲锋在医疗战场上的侦查兵

  面对医学影像这门高深的学科以及日益发展的影像技术,丁可说自己永远是一个学生。他总是醉心于医学影像检查难点的专研以及新技术的探索,力求真实展现疾病与机体变化规律,因为这样,他才能在面对每份检查报告时作出更合理、更准确的诊断。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面对医学影像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等问题,丁博士滔滔不绝,讲话中更是带着一丝工作的自豪。“在我们科室先后开展了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创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小血管畸形及脑血管病的诊断。并积极开展了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等先进诊疗技术对脑胶质瘤、前列腺癌等疾病的独特诊断价值研究。”

  正是这些技术的开展带来了高效、快速、准确的诊断效果,能让患者在病情变化的早期即得到准确的诊断提示,使得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今年年初,在一次审核腹部CT诊断报告的过程中,丁可发现患者李女士的肝脏占位虽然具有肝血管瘤“延迟强化”的特点,但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以及门静脉期病灶边缘环状密度减低的特点与肝血管瘤有所不同,经过再三分析,他将“肝血管瘤”的诊断更改为“胆管细胞癌”, 正是这一细小的发现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最佳治疗时间。

  南宁市民吴先生先后到过区内多家医院就诊,都诊断为 “肾癌”,后来,吴先生抱着最后一试的态度找丁可博士会诊,经过科学分析CT和MRI检查所见,丁可列举了一些不支持“肾癌”的征象,后经实验性治疗和病情追踪,应证了炎性病变的诊断,避免了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正是因为在医疗诊断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放射科有着医疗战场“侦查兵”的称呼。每年丁可都要承担着至少约8000例各种影像学诊断报告的初诊或复审,为了保证每份报告的“精、准”,他始终保持着诊断工作的“三坚持”:一是坚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认真的阅片习惯以及综合运用影像、临床与科技前沿知识对每次诊断进行细致的分析、推理。二是坚持不放过诊疗中的任何一个疑点,力求诊断报告严谨、专业以满足临床的诊治需求。三是坚持做好疑难病例诊断总结与记录。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疑难诊断,丁可专门做了一本疑难病例登记本,里面详尽记录了日常开展各类疑难杂症的术前、术后诊断对照,影像诊断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的分析。这本被科室人员称为“放射诊断百宝书”的小小本子不仅让他系统的记录下日常诊断,更是对全科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正是有了工作的“三坚持”法则,大大提升了全科破译一道道病案迷团的成功率,让患者在病情变化的早期即得到了准确的诊断提示,诊断水平和综合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放射学同行的广泛好评。

  倾情管理 他是科室里远见卓识的领头羊

  作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丁可深知带领团队发展、创新才能确保放射事业在可持续性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因此,他把科室满足患者的期望和学科发展要求转化为量化的目标,通过详尽的发展培养规划,实现了科室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转变,使得科室连续多年零投诉、零差错。

  在对青年医务人员的培养上,丁可更是有着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流程。他提出了“四个一”工程:即一是科内每半年1名青年医生继续深造计划。哪怕科内人员再紧张,也坚持选送1名医生到北京、上海等全国顶尖医院学习,融合多家医院的先进理念。二是每月1次的科室新技术、新疗法交流会。在他的鼓励、带动下科室人员不断丰富个人学术积累,将放射学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医疗实践;三是建立起的1套较为完善的阅片制度。他安排医生下临床搜集典型及疑难病例,每周亲自主持集体互动式读片,并将积累的影像学资料按系统和不同病种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授课。四是给年轻人1个成长的平台,他制定有低年资医生的业务成长培训表,结合青年同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进行科研工作,让科室人人都有自己的专长。目前,丁可带领的团队已组成一支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者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的强大医疗梯队,为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不仅在工作上给予下属很多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丁可更俨然成为了邻家和蔼可亲的大哥哥。说起对大家的关心,放射科的职工谁都能随手数出一摞:“在我们科室,主任会把怀孕的女员工安排到非放射、非辐射的工作岗位。对妊娠20周以上的女职工都不安排轮值夜班。还有科里小宋生小孩了,主任组织代表送去婴儿玩具、衣服和水果。还有那次小陈父亲住院了,家庭负担重,主任带头筹款去看望他……”。这一次次发自内心的关怀,这一项项人性化的措施,有效凝聚了科室的向心力,激发大家爱科如家的热情。在丁可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间放射科发展迅速,由从前的“照相馆”变成现代化的影像科, 2013年一跃成为医院重点学科,2014年获准为广西医科大学影像医学和核医学专业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级放射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南宁市级“劳动模范?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等,有效提升了学术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待患如亲 他是病人眼中的热心肠好人

  采访时,记者跟随丁可主任走访了放射科PACS阅片中心、GE宝石能谱CT、西门子3.0T核磁共振等高科技、顶尖设备,当走到DR室时,丁可指着防护屏告诉记者,“为了最大化的减少机器对患者的辐射,科室配备了智能化的防护设备。”科室还出台了《尊重和维护患者隐私权的规定》,在各检查室内装上围帘区供患者更衣,以便保护病人的隐私。

  “每次接待外地的弱势人群时,主任都会先问清他们的返程车次时间,并一再叮嘱他们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检查流程。有一次一个外地患者来我们科室检查,虽然临近下班时间,但丁主任仍要求科室人员完成了当天客观条件许可的所有检查,并主动推迟下班为该患者写好诊断报告以便他能当天返回。”科室护士刘秋双跟记者说起了一个事例,这样就可以为这些从外地来的患者节省往返的两趟车票、一晚住宿费、一天的开销。

  就是这些微小却温馨的细节,印证了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的座右铭:始终遵循把患者诉求和工作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工作久了,他就养成了必须完全了解科室当天的工作有无遗留问题、是否还有候诊的患者后才放心回家的习惯,因此也就成为最后下班的人。遇到诊疗需求或其他工作需要的时候,无论何时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位,绝不能容忍怠慢病情的状况发生。

  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15年来,丁可说,这一段的青春征途让他收获到了一名医者的充实感与幸福感。在今后的从医路上他会不忘初衷,用医学之术,仁爱之德,以实际行动作为青春的号角,向着服务患者的医疗梦,勇往直前!

编辑:王媛

更多新闻马上拿起手机微信搜索
nnnews2008
关注bet28365游戏官方微信,小新等你哦~!

分享到: